網絡推廣工作中,時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某一天百度突然刪除我們網站外鏈幾百條,甚至上千條連接,這樣的情況讓人惶恐又惱火,因為這樣對于我們的網站是非常不利的,輕則影響到我們網站的排名波動,重則直接降權。   不過生氣歸生氣,我們想想百度也不會平白無故的刪我們的外鏈,我經過仔細分析:百度為什么要刪除那些外鏈,刪除的外鏈是哪些平臺的?這些平臺的權重怎么樣?長時間的研究我發現百度刪除外鏈有以下規律可循:   行業相關度比較小的鏈接易被刪去   我分析了一下我的網站外鏈很多時候都是來自軟文,別人來站長網看到我的文章轉載,或者采集到我的文章,這樣外鏈做起來的確很過癮,很多,而且快,但是很多時候我的這些外鏈都是和行業毫不相關的,外鏈的相關度非常低。所以當一些小的網站,權重低的網站采集得來的外鏈就會被剔除。   曝光率比較小的外鏈易被刪去   我早期在天涯貼吧發帖子比較多,因為這樣的帖子收錄比較快,但是卻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天涯里面發的這些帖子,雖然巧妙地插在文章中間,管理員也沒有給刪去,這樣的鏈接百度收錄也很快,但是慢慢的會有部分被百度剔除。   所以我覺得外鏈要做到一點:盡量讓這條外鏈的曝光率增大,一般至少讓訪問量要達到幾十上百,太少的話,很容易被百度剔除!   新收外鏈和長期外鏈里質量不高易會被剔除關鍵字優化   很多時候一天之內,網站的鏈接如果不太多的話會有小幅度的波動,特別是像我寫軟文推廣的很多時候會先增多,然后慢慢減少些,因為這些新收的外鏈里面有一些質量比較差的外鏈,會被慢慢的刪除。另外,時間久了的質量一般的鏈接我認為也很有可能被刪去。這個大家也許應該注意到了,有的網站是很久了的,但是檢查外鏈的時候一些時間久遠的外鏈就發現不見了,這個可能是百度在更新數據庫的時候自動剔除了這些外鏈,特別是有的時候會把這些鏈接。   網站長時間不做鏈接部分連接易被刪除   我最近又發現一個問題,我有個網站不管怎么優化都不能把它優化上首頁,主要是因為百度對網站進行了人工干預,這個大家都懂,我就不多說,后來我就想著放一段時間,不再做了,反正做不做外鏈,流量改變不大,排名也不會有變化,結果沒想到,差不多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后我的外鏈減少了相當多,少了300多!   外鏈所在網站網頁的權重低易被刪去   我查看了很多我的網站外鏈,大多數都是一些權重比較高的網站的外鏈,雖然也有一些不知名的小網站,但是這些網頁的權重還算不錯。而以前看到過的一些小網站轉載過我的文章的外鏈已經被百度毫不留情的剔除了。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自己動手發的外鏈,例如我在百度知道、天涯發的帖子很多都沒有被刪除,但是過一段時間后查看一些小的網站發的外鏈就找不到了。   外鏈投放要遵循高質、豐富、穩定、有效的原則,小編不提倡用單一的平臺去投放外鏈,而且無論新網站還是老網站做外鏈都要注意一定的度,每天適量的去投放。網站推廣講究的是穩中求勝,不是急于求成的,否則就是事倍功半。網路行銷


文章標籤

sugarbaby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網際網路上有這麼多的網路搜尋引擎,他們是怎麼演進而來的呢?最早可以推到1945年七月,班尼瓦.布希(Vannevar Bush)發表了一篇「As We May Think」文章,他認為科學家應該要建立一個方式來記錄人類知識,並且可以方便取用,班尼瓦.布希把這個設備叫做Memex,但也有人認為這位布希先生根本不懂資訊科學,但不管如何他總是開創了一個記錄人類知識的起源。 再來另外一個重要人物就是吉阿德.索登(Gerard Salton,1927 - 1995),他在1960年代於哈佛與康乃爾領軍建立了資訊擷取系統(SMART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alton's Magic Automatic Retriever of Text),可以說是現代搜尋技術之父。他的著作「索引理論」(A Theory of Indexing)及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理論至今仍舊是許多搜尋理論的基礎。 約在吉阿德.索登同時基,泰德.尼爾森(Ted Nelson)也是資訊科技的先驅,他於1963年首創了超連結(hypertext)這個詞彙及觀念,許多網際網路技術的啟發都是源自於他的著作。關鍵字優化 先談完了幾個重要人士後,我們來看看網路架構的起源。網際網路最早源自於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這是在1969年左右美國國防部研究計畫的網路架構。在1983年,ARPANET從原本的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轉成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六個月後,ARPANET分成兩個子網路:一個延用ARPANET名稱,繼續服務學術研究,也就是現今Internet的架構;一個叫MILNET,用來分享軍方非機密資料。原本ARPANET只有一個網路,當轉換到TCP/IP之後就可以很容易的利用路由器接上更多的網路,所以從原本的NCP轉到TCP/IP可以說是造就現今網際網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如果沒有這個轉變,不知現今會是如何的狀況?當時轉換的過程不知道是如何?如果當時有個位高權重的阿達,桌子一拍說:「換什麼換!繼續使用NCP!」那一切就都大不同了。 當時這個Internet的前身大多使用在學術研究領域,要上這個網路必須先連接到學術單位的大型電腦主機,並且使用的都是文字式的指令模式,直到1988年這個網路才開始使用在商業用途,但是因為沒有適當的圖形界面,因此大多也只是用在訊息傳遞上。到了1989年提姆.伯納李(Tim Berners-Lee)發明了World Wide Web結構及其相關通訊協定,並在1991年正式開始被使用,這個WWW讓同時基才運作沒多久的Gopher幾乎停擺,Gopher使用簡單的界面來存取分散在網路上的資料,但是不如WWW簡易而且豐富,筆者在1993年第一次看到WWW的操作及畫面之後,也馬上放棄Gopher並決定開始投入WWW相關的研究。 從1991年後,各種Internet技術與搜尋界面便如雨後春筍般開始百家爭鳴,其中較重要的是1995年間的Yahoo(創辦人楊致遠、David Filo)、1998年的Google(創辦人Larry Page、Sergey Brin)、2000年的Baidu(創辦人李彥宏),我們將各時期的各搜尋引擎整理如下表。網路行銷 在以上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在1995年出現的GAIS(Global Area Information Servers,吳昇博士在中正大學發展出來),可以說是非常早期的搜尋引擎,也是當時唯一的中文搜尋引擎,當時GAIS就提供了模糊比對,也就是當使用者輸入同意或類似字,它可以經過模糊比對處理來提供查詢結果,但是最後沒能繼續傳承下來,實在是很可惜的一件憾事。


文章標籤

sugarbaby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oogle的官方部落格在2008年5月刊登了伍由.曼伯(Udi Manber)的這篇文章「Introduction to Google Search Quality」,並且透露Google將定期公告關於搜尋引擎的訊息。根據伍迪.曼伯的文章,Google有超過百人以上的工程師與科學家直接在研究與改善搜尋引擎技術,另外有團隊負責品質評估、使用者界面開發、垃報技術偵測等,他表示在2007年Google就有450次的改善修正,平均每週就改善9次之多。 另外一位創立Blekko的里奇.斯克倫塔(Rich Skrenta)談論到插尋引擎說:「搜尋引擎就是把全球的頁面複製一份到你的叢集裡,然後進行七項苦工(分散式系統、HTML分析、文字與語意分析、反垃圾、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使用界面、彈性的系統規模),然後每天都會驚訝發現許多的色情與垃圾網站」。他的最後一句透露了兩個重點:取巧的網頁會被抓出來,以及人類在整個過程中會介入資料的判斷。 其實從2007年Google的PR調整來處罰Paid link(付費式聯結),大概就清楚人為干擾搜尋引擎演算法的例子,但由里奇.斯克倫塔的說法就更加明白,非自然的網頁行為是被嚴密監控的,也許你會認為上億頁的資料中不會被發現,那你就低估了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可能性。關鍵字優化 雖然搜尋引擎的作業相當繁複,但是我們可以把它簡單劃分成幾個步驟: 1. 由網路上抓取各網站的資料(Data Crawling) 2. 將抓回來的資料處理與建立索引(Data Indexing) 3. 以演算法建立各網頁評比分數(Data Scoring) 4. 搜集使用者瀏覽網路的習慣資料(User Browsing Statistics) 5. 由使用者搜尋資料搜集關鍵字及點選率(User Search Statistics) 這五個步驟詳細的內容,將在以後說明。網路行銷 因此如果想要讓搜尋引擎能夠把你的網頁顯示在搜尋結果的前面幾頁,就必須深入瞭解上面五個步驟的過程,這些就牽涉到太多深奧的資訊工程學、社會學、心理學、廣告行銷學等等知識,但是如果能夠好好閱讀本書,你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掌握所有搜尋引擎的核心知識。


文章標籤

sugarbaby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筆者和 M4/3 這個體系頗有緣份,尤其得當年 Panasonic 家族 M4/3 第一台戰將 G1 的評測也是發表於本站,當年就覺得這類型相機才真的有切中要點的感覺,體積明顯的比 APS-C 數位單眼小上許多,但卻有著十分類似的特性,當時 G1 高感光度及長時間曝光表現不甚佳的問題也經由這兩三年陸續推陳出新的機型解決了不少,表現已可謂可圈可點,更重要的,M4/3 的鏡頭群成熟度已是令筆者到達滿意甚至流口水的程度,我想光是最近那兩顆 X 變焦鏡就夠吸引了吧?再加上 Leica 25mm F1.4 的大光圈人像定焦鏡、小巧高畫質的 7-14mm F4 超廣角鏡頭等都是甚好的選擇,再加上現在仍作為旗艦機種的 Panasonic Lumix GH2 價位居然如此親民,雖然體積較 G3 或 GX1 都大了一點,但在功能完整性/性價比筆者認為是目前首選,所以突然 GH2 就跳入我的生活了... 然後沒多久,Leica DG 25mm F1.4、Panasonic Lumix X 14-42 F3.5-5.6 O.I.S.、Panasonic Lumix G Vario 7-14mm F4 ASPH 及 OLYMPUS M.ZUIKO 45mm F1.8 通通都跳入筆者的生活了,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喂) 為什麼要選 GH2,而不是新的G3 或 GX1?以價錢來說三者的機身目前是差不多的,但使用 EVIL 體系的相機,筆者個人習慣來說翻轉式 LCD 是必要,這樣才能把優點發揮到極緻,所以 GX1 很可惜的被排除,而 G3 / GH2 雖然看似十分類似,而且G3那片感光元件更是號稱全新設計,又輕巧了不少,這些都令人心動;但考慮到 GH2 的實體按鍵排佈、錄影功能及外接麥克風等能力後,筆者最後還是選擇這台昔日 (?) 旗鑑。 Panasonic LUMIX DMC-GH2 重點規格 ● 4 / 3 系統規格的 Live Mos 感光元件,具備 1830 萬實際畫素,1605 萬有效畫素 ● 特殊開發的 Venus IV Engine Full HD(3 CPU)影像處理引擎 ● 可錄製 1080i @ 60 FPS、1080p @ 24FPS(高流量 24Mbps)及 720p @ 60FPS 之 AVCHD 影片 ● (錄影時仍可同步拍攝高畫素的 16:9 照片) ● 對比檢測式 23 個自動對焦點 ● 自動對焦性能提昇,搭配 14-140 HD 鏡甚至可 0.1 秒完成對焦 ● 完整解析度模式連拍可達每秒 5 張,較低解析度(400 萬畫素)模式可達每秒 40 張 ● 翻轉式 3 吋 46 萬畫素觸控液晶螢幕 ● 具備 153 萬畫素電子觀景窗(852 x 600 畫素),視野率 100%,放大倍率 142% ● 搭載「Intelligent Resolution」超解像技術 ● 感光度範圍:ISO 100 - 12800,可選擇 1 EV 或 1 / 3 EV 級距調整 ● 快門範圍:60 - 1/4000 秒,支援 B 快門,閃燈同步可達 1 / 160 秒 ● 儲存媒介為 SD / SDHC / SDXC 記憶卡 ● 採用 DMW-BLC12 新型充電式鋰電池,每次充電可拍攝 320 張 ● 體積 124 x 75.8 x 89.6 mm,重量約 392 公克 ● 共推出黑色、銀色兩種款式 而早陣子 (2011/12/7) Panasonic更為 GH2 推出 1.1 新版韌體,功能進一步提昇: ● 使用 X 系列鏡頭支援「顯示焦距」、「逐步放大」、「恢復變焦」、「變焦速度」、「變焦環」選項 ● 全畫面範圍的對焦區域選擇,不再受限於中央局部 ● 「自動包圍」模式的連續拍攝效率改善 ● 連拍時的可拍張數提昇 ● 「擴展遠攝轉換模式」在拍照和錄影模式可個別開啟或關閉 ● 內建閃燈的出力準確度改善 ● 改進錄影時的自動對焦 ● 操作音量的大小調整可套用在電池耗盡時關機的嗶嗶聲 ● 新的「半按釋放」功能 ● 高感光度時更好的雜訊抑制效果 ● 螢幕觸控功能可選擇「開啟」或「關閉」 一台出了一年的機器還有如此重大更新,筆者是認為誠意十足了,所以購入GH2後就迅速的將其升級至1.1版本,所以本文所有的使用經驗及實拍,全部都是使用 1.1 版本的 GH2。 外觀細節 GH2 較之當年的 G1 或近期的 G3 都有種無法取代的霸氣,當然部分原因也是在於體積及重量都比前兩者大及重,而且機身質感明顯高出不少,在把握感上更好,看起來就像超級縮水了的 DSLR,體積之小可以令我出門一機三~四鏡都用一個小相機包就好,在以前使用 APS-C DSLR 時是不可能的任務。多樣化的端子埠,也支援外接麥克風 在 GH2 的左側是各類端子孔,其中麥克風與快門線同源,順帶一提,雖然這個快快門線長得很像 Canon 百位數入門單眼那種接頭,也插得進去,但是是不能用的,要使用快門線請使用 P 家專用的啊。方便實用的 3" 46萬觸控可外翻式 LCD 這片 3" 46 萬可翻轉可觸控操作的 LCD 是筆者喜歡 GH2 的另一重要原因,可外翻方便在高角度或低角度的取景,令便利性大增,觸控可能很多人覺得不那麼重要,但其實筆者使用觸控功能通常只有在對焦點選擇的用途 上,直接戳螢幕選擇對焦點比起玩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遊戲快速直覺多了,另外,瀏覽照片檢視時,放大後的直接拖拉也是另一觸控重點用途。關於GH2的操作 GH2 出了那麼久,我想大家對他的操作應該都大概有個底,系統的使用上基本上和 GF3 / G3 / GX1 其實不會有太大的分別,較為可惜的是 GH2 沒有 G-Sensor,所以照片不會自動翻正,當然也沒有像 GX1 那麼方便的電子水平線,對焦速度以筆者之前同時使用 GX1 及 GH2 的經驗來說都是十分高速,尤其是搭配 X 14-42 或 Leica 25mm F1.4 時。 全像素下 5fps 的連拍速度雖然不高,但還算不錯的是在 Jpeg 模式下可以無限連拍,就算使用了 Raw + Jpeg 模式仍有7張的連拍張數,表現可圈可點;在使用電子快門高速連拍下更可達 40fps,不過就只有這 40 張,及像素剩下400萬,只能說也算夠用就是。


文章標籤

sugarbaby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筆者和 M4/3 這個體系頗有緣份,尤其得當年 Panasonic 家族 M4/3 第一台戰將 G1 的評測也是發表於本站,當年就覺得這類型相機才真的有切中要點的感覺,體積明顯的比 APS-C 數位單眼小上許多,但卻有著十分類似的特性,當時 G1 高感光度及長時間曝光表現不甚佳的問題也經由這兩三年陸續推陳出新的機型解決了不少,表現已可謂可圈可點,更重要的,M4/3 的鏡頭群成熟度已是令筆者到達滿意甚至流口水的程度,我想光是最近那兩顆 X 變焦鏡就夠吸引了吧?再加上 Leica 25mm F1.4 的大光圈人像定焦鏡、小巧高畫質的 7-14mm F4 超廣角鏡頭等都是甚好的選擇,再加上現在仍作為旗艦機種的 Panasonic Lumix GH2 價位居然如此親民,雖然體積較 G3 GX1 都大了一點,但在功能完整性/性價比筆者認為是目前首選,所以突然 GH2 就跳入我的生活了...

然後沒多久,Leica DG 25mm F1.4、Panasonic Lumix X 14-42 F3.5-5.6 O.I.S.、Panasonic Lumix G Vario 7-14mm F4 ASPH 及 OLYMPUS M.ZUIKO 45mm F1.8 通通都跳入筆者的生活了,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喂)

sugarbaby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三星的印象,一直都是家電和手機表現亮眼的印象居多。平常用慣了日系的相機,這次遇見 Samsung NX 200 多了一份陌生和滿滿的好奇。不知道韓系相機用起來容不容易上手?剛拿到相機後試拍了幾張,發現 NX200 AMOLED 的液晶螢幕讓照片顯示的很出色,檢視照片時忍不住說出 :「顏色好漂亮呦!」 (

文章標籤

sugarbaby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amsung 先前在台灣推出過支援雙網雙待的 i909,也就是 Galaxy S 的亞太雙卡版;而最近三星在對岸發表了同樣支援 GSM / CDMA 雙網雙待的 Galaxy S II Duos,型號為 i929,它除了雙網雙待以外,其餘的規格與 WCDMA 版的 S2 相同,包括 4.5 吋螢幕、1.2GHz 雙核心處理器、800 萬畫素相機等等。有了先前的 i909,這一次亞太電信會不會同樣引進這款手機呢?值得觀察。

另一方面,最近三星也有一些網路傳言。首先,根據韓國媒體 ETNews 報導,三星預計在 2012 2 月登場的 MWC 會展中,發表最新一代的 Galaxy S III,它可能會搭載 720p Super AMOLED Plus 螢幕、1200 萬畫素相機、四核心處理器與 Android 4.0 系統。而今天在網路上傳出疑似有可能是 S3 的圖片,從螢幕圖看來,介面似乎經過一定程度的中古相機修改,目前還不確定這個圖片的真實性,也有可能是變造的。

文章標籤

sugarbaby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iewSonic 美商優派引領平板流行再下一城,繼 7 ViewPad 7e 瘋狂引爆搶購熱潮,此次再度鎖定平板首購族,推出史上最親民平價之 10 IPS 輕薄平板 – ViewPad 10e,不僅具備令人愛不釋手的 0.91 公分纖薄機身與高質感鋁合金黑色背板,還將以色彩驚艷絕倫的 IPS 高畫質觸控面板征服眾人目光。ViewPad 10e 採用 Android 系統搭配 ViewSonic 獨家創新 ViewScene 3D 介面,立體畫面流暢指尖,娛樂更加得心應手。

文章標籤

sugarbaby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筆電的華麗一族 Sony VAIO CA35 特別版

大家都知道 Sony VAIO 筆電,一向都很敢在外型、顏色方面玩花樣,像是前陣子在香港發售的 14 吋主流筆電: VAIO CA35 黑色與粉紅色特別版更是誇張,高調華麗的機殼設計實在有夠引人注目,定價 7980 港幣,折合台幣約 30,930 元左右,但截至目前為止 二手收購Sony 都還沒有引進台灣販售。

Sony VAIO CA35 相關規格列表:

文章標籤

sugarbaby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愛又恨 電信業啃蘋果不敢鬆口

蘋果iPhone是全球最暢銷的單一一款手機,讓全球電信業者莫不希望與蘋果合作,以帶動用戶數成長,但蘋果對全球各電信業者的強勢作風,使得電信業者賣一支iPhone付出的金錢,甚至比用戶還多,因此電信業者雖然對蘋果又愛又恨,但還是不敢鬆手放掉蘋果。

2年前密謀對抗蘋果

文章標籤

sugarbaby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